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内涵解读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和贯彻原则。2025年2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事关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习近平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遵循,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今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今年的主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

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意义重大。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局部冲突和动荡频繁。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明,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国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以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把握国家安全问题,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是我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并深入阐发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新安全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强调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总体国家安全观还强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把人民安全作为宗旨,意味着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政治安全作为根本,其核心是巩固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准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三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这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重要特征。

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增强国家安全能力。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我国国家安全能力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尽快补足国家安全能力短板,确保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落实,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国家安全事务的作用,抓好国家安全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着力在提高把握全局、谋划发展的战略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驾驭风险、化解挑战的本领。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把国家安全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首页    公司新闻    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内涵解读
创建时间:2025-04-14